深圳市行政监督工作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4 02:52:47   浏览:856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市行政监督工作规定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08号


  《深圳市行政监督工作规定》已经市政府四届一四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王荣
二○○九年九月三日
 
深圳市行政监督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协调行政监督工作,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约束,提高行政执行力,推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市、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市、区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以下简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监督,是指政府内部行政监督主体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实施的监察、督促、检查和纠正的活动。
  第四条 行政监督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制定规范性文件等行政行为实施监督;
  (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审批、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行政强制等行政行为实施监督;
  (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实施监督;
  (四)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人事任免、内部管理等行政行为实施监督;
  (五)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政勤政行为实施监督;
  (六)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其他履职行为实施监督。
  第五条 行政监督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行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第六条 行政监督应当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外部监督。
第二章 行政监督主体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并组织实施全市的行政监督工作。
  监察机关负责协调和督促政府内部行政监督工作,并负责履行专门监督职责。
  财政、编制、审计、公务员主管部门、政府法制机构和政府督查机构等政府内部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以下简称行政监督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依法履行层级监督、职能监督或者专门监督职责。
  第八条 层级监督包括:
  (一)市人民政府对区人民政府的监督;
  (二)市、区人民政府对所属行政机关的监督;
  (三)市、区行政机关对其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四)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第九条 市、区人民政府除自身履行层级监督职责外,可由政府法制机构、政府督查机构等机构具体履行其层级监督职责。
  第十条 财政、编制、公务员主管部门等机关依法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开展职能监督。
  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职责,独立开展专门监督。
  第十一条 行政监督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工作程序,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相互配合,开展政府内部行政监督工作。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本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
  第十三条 行政监督机关中从事行政监督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监督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监督,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超越监督职权或者监督范围;
  (二)不得滥用职权;
  (三)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四)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
  (五)与监督对象或者监督事项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行政监督工作的,应当回避;
  (六)行政监督中依法应当遵守的其他规定。
  第三章 行政监督的协调机制

  第十五条 行政监督机关应当建立联系和协调机制,整合监督力量,加强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与外部监督的协调、沟通、配合机制。
  第十六条 实行行政监督联席会议制度。
  行政监督联席会议由监察机关负责召集,每半年一次。遇紧急或者重大工作事项,经行政监督机关提议,可召开临时联席会议。
  行政监督联席会议研究行政监督工作的重大事项,通报工作情况,交换工作信息,分析工作动态,协调行政监督工作。
  第十七条 实行行政监督信息抄告制度。
  行政监督机关应当将其开展行政监督工作的重要情况,及时抄送相关行政监督机关。
  第十八条 实行行政违法违规问题移送处理制度。
  行政监督机关在开展监督工作中,发现涉嫌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理,需要移送其他行政监督机关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对于移送的违法违规问题,受移送部门应当及时作出处理,不得推诿,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移送部门。
  行政监督机关在开展监督工作中,发现涉嫌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理,需要移送其他行政监督机关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对于移送的违法违规问题,受移送部门应当及时作出处理,不得推诿,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移送部门。
  第十九条 实行联合监督检查制度。
  行政监督机关可以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按各自职责作出处理,并可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及防范措施。
  第二十条 实行市区行政监督机关联动制度。
  市级行政监督机关应当加强对各区行政监督机关的行政监督工作的指导,各区行政监督机关应当定期向相应的市级行政监督机关报告开展行政监督工作情况。
  各区行政监督机关应当配合市级行政监督机关对实行垂直管理的市级行政机关驻区机构开展监督,对驻区机构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向相应的市级行政监督机关报告。
  第二十一条 对人大、政协交办以及司法机关移送的行政监督事项,承办的行政监督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处理,并按规定程序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人大、政协或司法机关。
  第二十二条 鼓励、支持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行政监督中的作用,行政监督机关应当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检举、控告、批评、建议的权利。
  第二十三条 行政监督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对新闻曝光事件的调查处理制度和监督查处结果的公开制度。对新闻媒体披露和反映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的重大问题,行政监督机关应当进行调查、核实,或者督促有关行政机关进行调查、核实,及时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 行政监督方式

  第二十四条 行政监督机关应当不断创新行政监督方式,主动开展监督工作。
  第二十五条 行政监督包括以下方式:
  (一)检查或者调查;
  (二)行政电子监察;
  (三)政府绩效评估;
  (四)考核;
  (五)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考评;
  (六)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七)行政制度审查;
  (八)行政问责;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六条 检查或者调查包括以下方式:
  (一)开展对行政行为的检查;
  (二)专项督查;
  (三)重大问题调查或者专项调查;
  (四)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调查;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七条 市政府建立和完善网上审批系统、网上执法反馈系统、网上公共服务系统、网上公共资源交易系统、网上监督系统,实现实时电子监察和督查督办。
  第二十八条 市政府加强政府绩效管理,优化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方法,强化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促进政府绩效持续改进。
  第二十九条 考核主要包括:
  (一)公务员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
  (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
  第三十条 行政制度审查主要包括:
  (一)规范性文件备案和审查;
  (二)行政机关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审查。
  第三十一条 行政监督机关应当做好监督中发现问题的综合与分析工作,发现共性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及提出解决办法,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
第五章 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处理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应当依法自行纠正。
  行政监督机关监督中发现行政机关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经查证属实的,按本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方式作出处理决定,处理决定要求有关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履行并将履行结果报行政监督机关。
  第三十三条 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处理,包括以下方式:
  (一)责令限期履行;
  (二)责令改正;
  (三)变更;
  (四)撤销;
  (五)确认违法;
  (六)确认无效;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三十四条 行政监督机关应当建立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统计制度,对行政机关的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予以统计,作为开展考核、评议等监督工作的依据。
  第三十五条 行政监督机关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应当及时向存在问题的行政机关提出整改建议,并对整改情况跟踪监督。接受整改建议的行政机关无正当理由应当采纳。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深圳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责任。
  第三十七条 接受监督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一)拒绝、阻挠监督检查的;
  (二)拒不执行行政监督机关处理决定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落实整改建议的;
  (四)其他违反监督规定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行政监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监督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一)应当履行行政监督职责而拒绝履行或者无故拖延履行的;
  (二)未按规定的权限、方式或者程序履行监督职责的;
  (三)不按规定执行行政监督联席会议制度、行政监督信息抄告制度、行政违法违规问题移送处理制度及其他行政监督协调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超越监督职权或者监督范围实施监督的;
  (五)行政监督中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
  (六)在监督过程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
  (七)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监督对象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八)其他违反监督规定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三十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定程序申诉。
  第四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因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监督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本市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9年11月1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保护地震台、站观测环境的暂行规定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保护地震台、站观测环境的暂行规定
吉林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加强地震台、站观测环境的保护,准确、及时、连续、可靠地取得观测数据,做好震情监视及地震的预报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的保护范围是:我省境内各地震、地磁、形变、地电、应力、水化、水位等观测台、站,野外观测埋设的水准、三角、基线、重力、地磁测量标志,地震台、站架设的专用电力、通讯(包括观测用)等各种设备和线路。
第三条 地震部门在建台、站前要按《地震台、站观测规范》的要求认真做好选址工作,避开干扰源和矿产资源的开采区。
第四条 选建地震台、站应由地震主管部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方可施工建设。
第五条 用于地震测量的水准、基线、三角、重力、地磁等埋设在野外的各类标志的保护办法,按国家和省有关测绘标志保护的法规执行。
第六条 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台、站内及外围五百米范围内随意砍伐树木、大量开挖土石、打井排水、排放具有化学污染的液体;不得在台、站内建筑五百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及贮量十万公斤以上的仓库,开办影响观测的副业、饲养及放牧家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在台、站内及外围二千米范围内放炮采石、修建厂房、修筑公路等,不得在三千米范围内修筑铁路。必须建筑又不能避开地震台、站的国家重点工程需台、站搬迁的,应报当地人民政府和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批。地震台、站的搬迁及新建费用由建
筑单位承担。原台、站的撤销,须在新台、站正常工作满一年后进行,以取得新旧台、站的数据对比,保证数据的连续使用。
第八条 地震台、站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地震观测专用的电力、通讯等各种线路和设施,不得使用地震观测用的深水井、泉眼,不得在观测用深水井和泉眼周围三千米范围内开采同一层位的地下水。
第九条 对于保护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有显著成绩和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奖励。
第十条 侵占地震台、站土地和在台、站内及规定范围内进行有碍观测施工作业的,由有关部门责令退还所占土地,拆除违章建筑,停止非法作业。
第十一条 对破坏地震观测设施、破坏指定区内的环境及生态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处罚;触犯刑律的,由司法部门依法惩处。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87年1月6日

关于做好《工伤保险条例》(修订)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部


关于做好《工伤保险条例》(修订)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人社部函〔2010〕3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福建省公务员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副省级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局:



根据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第586号令),《工伤保险条例》(修订)(以下简称新《条例》)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新《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条例》贯彻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条例》是社会保险法颁布后第一部修订的配套法规,是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又一件大事。新《条例》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调整扩大了工伤认定范围、简化了工伤认定程序、提高了工伤保险待遇、增加了基金支出项目、加大了强制力度。新《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保障职工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化解劳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新《条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这项工作作为当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任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二、认真组织好新《条例》的学习培训工作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新《条例》,全面准确把握新《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要通过学习,对新《条例》的覆盖范围、认定条件、缴费方式、基金支出、待遇标准、争议处理程序,以及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权利义务等有总体的了解,并结合各自工作贯彻落实。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培训,组织本系统工作人员学习新《条例》。单位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参加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要着重抓好工伤保险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工伤保险行政部门、经办机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准确掌握新《条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自觉贯彻落实。我部将举办新《条例》培训班,对省级和统筹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工伤保险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各地要按照统一部署,认真做好参加培训的组织工作。各地要制定培训计划,在2011年上半年对本地区专职从事工伤保险工作的人员轮训一遍。

  

三、广泛开展新《条例》的宣传工作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宣传新《条例》作为当前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按照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计划,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做好新《条例》宣传工作。

  

要重点宣传新《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修改内容,特别是调整和扩大工伤保险适用范围及工伤认定范围、简化认定程序、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增加基金支出和加大强制力度等内容。要将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农民工作为宣传的重点人群。要广泛采用宣传画、宣传册、宣传栏、标语横幅等各种方式,将新《条例》中与职工和单位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送到用人单位和广大职工中去,引导职工群众知悉自身的工伤权益,引导用人单位遵守工伤保险法律义务。为集中做好宣传工作,我部将印发新《条例》的宣传提纲,并于12月底在全国范围集中组织开展一次新《条例》的宣传活动。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协调有关部门,提早准备,精心筹划,认真组织,采取现场解答咨询、发放宣传品等方式,组织工作人员进入社区、进入企业、进入工地开展广泛宣传,形成一定的宣传声势。

  

宣传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把握宣传口径,积极主动进行宣传;要注意掌握各种舆情动态,针对社会反应及时释疑解惑,为新《条例》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抓紧制定和完善配套法规政策

  

我部将根据新《条例》的规定和授权,制定或修订工伤预防、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享受以及经办管理服务方面的配套规章和政策措施。各地也要根据新《条例》的规定和授权,抓紧研究制定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标准和异地就医的交通、食宿费用标准等政策标准,确保新《条例》的顺利实施。

  

各地要对照新《条例》修订的内容,抓紧清理现行工伤保险的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与新《条例》不一致或者相抵触的,要抓紧进行修订或者废止,新修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在2011年3月底前出台,以切实保证新《条例》实施到位。清理工作要注意做好新旧制度衔接,实现政策的平稳过渡。

  

各地要按照新《条例》的规定,及时调整本地工伤保险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切实做好各项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的衔接工作,将新《条例》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



五、切实加强学习贯彻新《条例》的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是新《条例》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学习贯彻新《条例》与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和编制社会保障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部成立贯彻实施新《条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也要建立相应领导协调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落实到位。要以新《条例》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机构,加强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队伍建设。要加强与财政、卫生、安监、工会等部门和组织的配合,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新《条例》的贯彻实施。请各地于2011年1月底前将贯彻实施工作方案及制定、清理配套法规政策计划等报送我部工伤保险司。



各地贯彻新《条例》过程中遇到重大情况,请及时向我部贯彻实施新《条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伤保险司)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