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市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5:35:03   浏览:82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常州市市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

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政府


常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常政发〔2002〕27号

关于颁发《常州市市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现将《常州市市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颁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常州市人民政府

二○○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常州市市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市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范围内“门前三包”责任制的管理。


第三条  本市市区范围内的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责任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责任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门前三包”责任人(以下简称责任人)。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门前三包”是指包市容环境卫生、包秩序、包绿化。“门前三包”责任地段的范围,两侧以责任单位的临街门面或与门面相连的建筑物、围墙、栅栏的两端为界,平面至人行道的侧平石(无人行道的,以道路边线为界)。凡有多门的责任单位,每门均实行“门前三包”。


第五条  市城市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城管部门)是本市市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门前三包”责任制的监督、检查、协调、指导工作。各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门前三包”责任制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经贸、公安、建设、房管、园林、工商、交通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六条  “门前三包”实行属地管理,责任单位必须由责任人与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门前三包责任书》由市城管部门按统一格式制作。签订的《门前三包责任书》必须悬挂在醒目位置。


第七条  “门前三包”责任单位必须确定相应人员履行“门前三包”责任,自觉接受“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八条  各责任单位必须严格履行包市容环境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责任。其具体责任为:

(一)包市容环境卫生:负责责任范围内的保洁工作(责任范围内的清扫由环卫处负责)。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倾倒垃圾;做到无垃圾、污物、废弃物、痰迹和积雪;墙体立面、橱窗无积尘物,无乱张贴乱涂写;门楼牌匾设置规范、完好无损、用字规范;确保店面霓虹灯等各种光源设施完好,按规定时间亮灯;门面要定期粉刷、维修;维护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保持市容的整洁美观。

(二)包秩序:维持责任地段内秩序良好。做到无店外出摊、乱堆杂物、乱吊乱挂、乱设摊点、乱停车辆、乱搭乱建及其它违章行为;不得使用超过规定噪声标准的音响电器招揽生意。

(三)包绿化:保护责任地段内的花草树木绿地。禁止攀折花木,做到树上无钉子、无牵挂物、无晾晒物,禁止向绿地内倾倒垃圾和其他杂物。


第九条  各类集贸市场周边“门前三包”管理责任,由市场管理部门负责。

广场、街心公园、公共绿地、营业性停车场等,由产权单位或使用单位负责管理。


第十条  相关部门对“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的具体职责:

(一)公安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加强对临街车辆停放秩序的管理;

(二)建设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加强对市政公用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持各类市政公用设施完好无损;

(三)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加强对绿化的管理,管养好树木、花卉和绿地,保持绿化设施完好,绿化带内无垃圾杂物;

(四)房管部门依据职责,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落实住宅小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的监管;

(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责,依法禁止或取缔店外出摊经营及流动摊贩;

(六)交通部门依据职责,加强对临街机动车辆维修单位的管理,负责市区过境公路及其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第十一条  市城管部门负责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检查、考核制度,对“门前三包”监督管理成绩显著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各区、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的各项制度,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佩戴由市城管部门统一制作的标志,加强对“门前三包”责任制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市、区城管部门对责任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意见,作为市、区文明办考核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十三条  对拒不履行“门前三包”责任的行为,由市、区城管部门依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市、区城管监察队伍负责按规定对责任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实施监察。


第十四条 对阻挠、妨碍城市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既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六条  所辖市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常州市城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常政发〔1994〕105号文件)同时废止。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02年3月1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批程序规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批程序规定


(2009年3月27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3号

  《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批程序规定》(NO:SC112351)已由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9年3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3月27日

  第一条 为规范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报批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相关规定,结合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四川省所辖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本规定中的单行条例包括变通规定和补充规定。

  第三条 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于每年第三季度将下一年度的立法项目报送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委员会,实施过程中需要变更计划的,应当书面报告。

  第四条 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草案,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六十日前,由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征询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委员会的意见。

  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草案还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前,征询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意见。

  第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委员会收到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草案后,根据其内容,以会议或者书面等形式,征求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其他有关单位的意见,并将研究整理后的意见回复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六条 报请机关报请批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当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三十日前提交下列材料:(一)报请批准的书面报告;(二)经自治州、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文本及其说明;(三)其他必要的材料。

  第七条 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前,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召开委员会会议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进行审议,并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汇报审议情况,提出审查意见,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委员会审议时,可以邀请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以及报请批准的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列席会议。

  第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时,在全体会议上听取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委员会的审查意见的报告,由分组会议进行审议,必要时也可由联组会议审议。

  审议时,报请机关应当派员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九条 对列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重点审查以下内容:(一)是否违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二)是否违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

  (三)是否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四)是否确有变通、补充的必要;

  (五)是否符合立法程序。

  对不违背上述原则和规定的,应当予以批准。

  第十条 对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一般经一次会议审议后即交付表决。

  第十一条 报请批准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委员会根据第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和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向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提出审查结果的报告和批准决定的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中,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有重要修改意见时,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委员会应当会同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根据这些重要修改意见与报请批准的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协商,在审查结果的报告中提出修改建议并予以说明。

  第十二条 列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交付表决前,报请机关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同意,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对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十三条 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进行备案和公布实施。

  第十四条 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如需修改和废止,按本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闽财农〔2012〕44 号



各市、县(区)财政局、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平潭综合实验区财政金融局、经济发展局:

  为进一步加强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改造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厅对《福建省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改造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闽财农〔2010〕81号)进行修订,形成《福建省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二〇一二年四月九日



福建省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福建省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福建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是指以生态、健康为原则,按集中连片、布局合理、适度规模标准建设的水产养殖基地。

  第三条 各级财政、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组织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项目实施。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建设的方案编制、任务落实和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补助资金的分配、监督和管理。

  第二章 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四条 省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厅根据全省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规划和年度专项资金预算,制定《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建设标准和申报要求等。

  第五条 项目单位申报建设的养殖池塘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连片池塘规模要求淡水的不小于30亩、海水的不小于300亩,鳗鱼精养池不小于10亩。

  第六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单位必须按《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编制项目申请材料,向县级财政部门、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七条 县级财政部门和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申请材料审核后,上报至设区市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设区市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复核后,汇总联合行文上报省海洋与渔业厅、省财政厅。

  第八条 省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厅根据各地专项资金申报情况和历年执行情况,择优确定并批复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计划。项目单位根据项目计划批复,按照标准先行建设池塘,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县、设区市两级验收后,由设区市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提出专项资金补助方案上报省海洋与渔业厅、省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财政厅将抽查部分项目的建设情况,并审定下达专项资金。

  第三章 资金的用途与管理

  第九条 专项资金补助标准为每亩不超过1600元。主要用于:池塘清淤、挖深、塘形改造、固基、护坡以及道路、电力、进排水设施、投饵设施、增氧设施、循环水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项目支出。水产养殖池塘建设标准按照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要求执行。

  第十条 省级财政按下达各项目县(市、区)专项资金规模的3%以内安排项目管理费。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项目县(市、区)及设区市开展组织规划编制、项目评估论证、专项业务技术培训、检查验收、绩效考评、资料信息等相关管理性支出。

  项目管理费由各市、县(区)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填写申请审批表并出具报账有效凭证(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后,经市、县(区)财政局审核后将项目管理费拨付给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实行县级报账制。县级财政、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将项目建设及项目资金补助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监督。

  第四章 项目实施与监督

  第十二条 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项目的年度任务组织实施,建立项目档案,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建设内容,确需变更或调整的,须逐级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厅、省财政厅审批。

  第十三条 县(市、区)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及时组织竣工项目的初步验收,并向设区市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设区市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的督查、指导,及时组织项目竣工验收,验收情况汇总报省海洋与渔业厅、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四条 省海洋与渔业厅、省财政厅对专项资金扶持的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对项目进行不定期督查。

  第十五条 项目县或项目实施单位弄虚作假、虚报项目骗取专项资金的,除取消该项目、追回专项资金并上缴省财政外,将暂停安排该项目县(市、区)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项目两年;对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用于行政经费支出的,除责令纠正、作账务调整外,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条款予以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纳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的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项目按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项目市、县(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厅备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福建省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改造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闽财农〔2010〕81号)同时废止。